時間:2022年04月0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 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要理解書中的內容、人物、思想,對于這些不同要求,我們可以采用通過層級劃分的方式,讓學生逐一進行解讀探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主動鑒賞,細細品味,深入理解書中的主要內容及思想內涵。學生在閱讀活動中也會活躍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主動分析,積極建構,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對整本書形成深層次的理解。本文以《朝花夕拾》閱讀教學為例,探究了“整本書閱讀”層級閱讀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層級閱讀;教學思考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將“整本書閱讀”積極落實,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促進學生主動體驗,在實踐中獲得直觀性認識。學生積極閱讀可以活躍思維,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認識,在閱讀中通過邏輯思考和品味賞析的方式來感悟整本書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在對文字的加工和提煉中,學生會把握文本的核心,形成積極的閱讀體驗,在思考中掌握閱讀技巧,主動建構整本書層級閱讀的方法,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性理解和認識。通過教師的合理安排,學生可以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理解整本書的內容和情感,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語文教學論文:在古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以字詞修辭為基礎,通讀整本書識記語言之妙
讀書的方法因人而異,但是要構建整本書層級閱讀的方法,首先要從語言知識開始。學生需要通過閱讀文本,了解語言表達的巧妙和語言應用的策略,在感受中主動品味、體會字詞句意之間的邏輯,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形成主動認知。學生了解了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字面含義,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促進學生閱讀層級的上升。在體會了基礎的字詞等語言知識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探究文學常識,了解作家作品,并且通過閱讀的方式來感受整本書的表達巧妙之處。
學生在閱讀《朝花夕拾》時,首先可以采用快速通讀的方法粗略地瀏覽全篇,通過主動閱讀的方式來探究每一個字、詞、句的含義。學生只有自己感受和體驗才能夠主動揣摩語言文字,形成對文字的理性認識和理解。通讀過程中,學生要把表達巧妙的語言和文字記錄下來,通過精讀探究的方式來分析、感受語言表達的巧妙,體會其深刻的內涵。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描述道:“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么熱。”這里用“大”字來表現長媽媽的睡相,讓人不禁捧腹大笑,長媽媽作為農村婦女的粗魯躍然紙上,想象一下這個場景,十分生動形象,讓人不由得贊嘆作者的寫作功力。通過對基礎性的字詞的閱讀,學生會了解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的巧妙,在實踐中夯實語言基礎。
二、以事情發(fā)展劃分層次,把握整本書的主要內容
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深入理解文章主題和作者的情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精讀每一篇文章或每一個章節(jié),并給每篇文章或每個章節(jié)寫一個概述,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梳理事情發(fā)展的過程,了解整本書記敘的內容。閱讀中,學生要記錄下自己的疑惑,通過精讀文本,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借助注釋、文本互讀等方式跟同學進行討論,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性理解。
《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是中年魯迅對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回憶,這是了解魯迅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資料。在閱讀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先概括出每一篇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對每一篇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發(fā)現這十篇文章中,前七篇是敘述他童年和少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是反映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求學,后又到日本留學,并棄醫(yī)從文,回國教書的經歷。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劃分層次,可以從整體上感知整本書的脈絡,把握主要內容,并初步感受魯迅青少年時候的生活軌跡:童年的無憂與無奈,流言的困擾,對新知識的渴求,對新學堂的失望,留學日本民族自尊心受到的傷害,并最終棄醫(yī)從文,回國發(fā)展。
三、以典型故事為主線,深入分析整本書的思想內容
《朝花夕拾》多是以敘事為主線的散文,大部分都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發(fā)展順序來寫的。學生在主動梳理,感受文章的故事主線后,就要抓住典型事件,以典型事件為主線,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精讀各篇文章,邊讀邊體會文章的主題。學生可以通過主動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探究,仔細推敲,力求解除疑惑,將自己精讀探究的成果內化,形成層次性認識。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思路,并且歸納內容要點,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形成客觀性認識和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繪了百草園的無憂無慮,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五猖會》中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魯迅背書,使魯迅深受打擊,留下了心理陰影,這些都表現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摧殘,我們可以從中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父親的病》重點回憶了作者兒時為父親求醫(y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yī)”的行醫(yī)態(tài)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通過對典型事件的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四、以重要人物為線索,分析整本書的主題情感
人物是閱讀文章的線索,通過人物命運的發(fā)展會展示出事件的發(fā)展,折射出事件反映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人物的方式來感受文章材料的豐富,形象的豐滿,意境的深遠,體會到文章的主題情感。學生通過主動分析會了解整本書中的重要人物,感受人物的個性特征,在思考中主動進行想象推理,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例如衍太太是在《父親的病》中《瑣記》中都出現過的人物,老師可以讓學生品讀一下這個人物。在《父親的病》中,她讓魯迅在父親臨終時大聲喊父親,以致父親痛苦而不得安寧地離世。《瑣記》中,她對自己的孩子很嚴厲,卻慫恿其他孩子吃冰、打旋子、看不好的書畫,還讓我偷母親的首飾變賣,并四處散布流言。這樣一個心術不正、兩面三刀、自私自利的小市民正是魯迅所憎惡的。而《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尊敬的一位老師,他不修邊幅,但是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他沒有民族偏見,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魯迅關于恩師的回憶雖然看上去平淡無奇,但是字里行間都包含著對恩師的懷念和感激。通過對其中重點人物的梳理和分析,學生會看到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大腦中形成對這些人物的認識,形成自己的理解。通過對主題情感的梳理,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情感愛憎,以形成對閱讀文本的深刻認識。
五、以表達為輸出方式,評價整本書閱讀的成果
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會在對語言和材料的加工中深化認識,會通過整本書閱讀準確理解人物和情感主題。隨著對文本了解的深入,學生也可以更好地加工語言材料,思想上受到啟發(fā)和鼓舞,在主動加工中形成獨到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以表達為輸出方式,主動表達自己的理解,積極評價整本書閱讀的成果。在《朝花夕拾》自主閱讀評價階段,有學生評價說魯迅先生不愧為一個勇敢而不屈的“斗士”。他說整本書都寫出了魯迅對社會的思考與批判。他批判不合理的封建教育制度、倫理制度,批判庸醫(yī)誤國,批判小市民丑惡的習性,批判“偽君子”,他為底層勞動人民吶喊,為喚醒愚昧麻木的國民而吶喊。他一生都在為喚醒民眾精神,為掙脫封建的羅網而作斗爭。他說在《朝花夕拾》中,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魯迅,也看到了敢于批判社會的魯迅。他為推翻那個落后黑暗的世界而沖鋒陷陣。學生在理解作品主題、作者情感的基礎上,上升到了對作者的評價。學生在閱讀中提高了認識,實現了閱讀層級的上升。
總之,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認識字詞,了解語言表達技巧,分析主要事件,探究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及情感內蘊,并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對整本書的鑒賞和評價。通過這些方式,學生可以提高對整本書的理解和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和語言加工能力。
作者:繆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