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7月21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設備臨床應用中的風險因素,并根據相關因素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文章主要以醫用核磁共振設備的成像原理作為出發點,主要還分析了各種設備系統可能會存在的風險,再結合我國現有的相關標準來和醫院臨床進行實踐性需求探索,從而就會設計出有關醫學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風險管理流程以及其中的有效管理方法。
關鍵詞:核磁共振成像設備,臨床應用,風險因素,管理
當前醫用核磁共振成像是指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經外磁場作用下自旋發生了能級分裂[1],將相應的頻率的射頻磁場進行有效吸收的過程。核磁共振成像設備不同于其他常規醫用設備,其具有一定的特異性,風險管理設計應依據設備的實際情況,從設備的系統原理出發,設計有效管理流程,降低臨床應用中的潛在風險,有效實現風險規避。鑒于此,根據當前磁共振系統所具備的成像理論而著重分析,并參考國家標準要求,相應進行醫用共振系統的風險管理設計和研究分析。
1核磁共振成像設備存在的潛在風險因素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系統主要由磁場系統、梯度磁場系統、射頻場系統以及計算機通信處理系統組成。根據成像原理和過程,找出可能會對患者安全及周圍設備造成風險的因素。
1.1射頻磁場系統存在的潛在風險因素
(1)灼傷風險。核磁共振成像設備中的磁場可能因外部原因,如導電物質出現灼傷情況,在臨床中應用脈沖血氧計和心電圖電極等的電纜時,很有可能會碰到病患外表的磁共振零件,其含有大量的氧化物,可能導致灼傷效應。在臨床應用中,其產生的創傷雖不大,但是因加強重視度。
(2)生物效應。該效應主要是因生物體吸收了大量的射頻場中的能量合成熱量,而此效應一般適用于體溫升高或者熱調節能力相對較低的患者,因此需對病房環境有效控制。
1.2梯度磁場系統中存在的風險
(1)神經刺激反應。在經梯度場進行極速轉換的過程中,患者的表面神經會受到一定的刺激,而梯度場產生的刺激主要表現在神經肌肉,尤其是骨相接的地方以及軟組織等,物質的差異性會產生電荷集聚情況,繼而將神經興奮性值降低,該轉化速度和神經刺激呈正相關[2]。在臨床應用中雖不會嚴重到誘發后遺癥,但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休克或者反應異常癥狀。
(2)噪音影響。在掃描中,梯度場需連續啟動和閉合,這樣會在梯度場會發生一定的噪聲。當靜磁場以及梯度速度均較高時,噪音量會增加。噪音在臨床中不僅會對患者產生心理損害,還會影響到患者生理健康,前者傷害體現在極易引起幽閉恐懼癥或引發癲癇發作等,而后者表現在對患者聽力具有一定的損害,尤其對于內耳成長未成形的新生兒。
1.3靜磁場系統的影響
(1)投射物效應影響。該效應主要是指鐵磁性物體經由強磁場的影響下,可使磁體從一定的距離以相應的速度拋向磁體[3]。該種效應可能會對接受檢查的病患造成損傷,臨床中可根據磁場強度和物體質量、物體磁導率等評估設備是否有產生投射的可能性。
(2)扭曲反應。該現象主要是指磁性物質與B0方向的偏轉具有一致性,該反應不僅會會影響到植入物置,還能對病患造成損傷。
(3)偽影風險。偽影風險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接受圈吸收了相應的射頻噪音,使磁場強度較為不均一且屏蔽不佳,又或者是因為金屬部件擋住造成風險,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鐵磁性進行有效評估[4]。
(4)設備異常。在臨床中導致設備出故障的因素較多,有可能是電機、繼電器或者電子管、以及一些假體或者植入物等,可能會導致病患診斷結果失去客觀性。
1.4風險措施針對患者可能發生的不安全事件,應該積極預防風險,這也是風險管理理念中的主要內涵。預防風險的主要措施為:
(1)主動防范,在醫療措施實施中,就必定會存在醫療風險,而在臨床應用風險的管理過程中,可以就臨床風險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中,避免控制風險,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2)提供保障。隨著人們生活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要注重良好的服務。2核磁共振成像設備風險管理流程制定根據上述分析,并依據國家標準的ISO-14971-2007的要求[5],將兩者結合制定出合理的核磁共振成像設備風險管理方法以及具體流程。醫院在使用醫用設備時,應創立相應的記錄,并將應用于機械評估和評價中,還需進行評估和監測,其主要包括風險分析以及評價、管理、改善等,結合具體使用情況將其管理流程設計如下。
3結論
在臨床中,MRI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作,與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很大關系。當操作者操作水平較低時,就沒有預防事故和排除事故的能力,因此故障發生率較高。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維修價格相對來說比較貴,對大部分醫院來說都是很大一筆開銷,若操作者經驗不足,很有可能會導致設備使用存在風險,有效的風險管理能夠降低對患者的損害程度,確保臨床各項治療的有序開展。當前,對其風險的管理應立足于臨床實際情況和國家標準,以辨別存在的潛在風險為核心,實施對應的風險管理方法。本文中依據風險因素建立了風險管理歷程,主要圍繞著風險鑒別、風險的有效評估和風險控制措施等三方面,以能降低風險發生率為目的,風險管理方法需要在臨床中不斷地實踐,才能夠發揮其應有價值。
參考文獻
[1]武杰,袁航英,嚴峻,歐陽蓓蕾,聶生東.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風險因素分析與管理[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4,10(03):4918-4919,4928.
[2]袁有志.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日常維護與維修[J].醫療裝備,2015,20(17):43.
[3]鄧雪琰.醫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的風險故障分析及維護保養[J].中國醫藥科學,2016,12(03):199-202,206.
[4]李剛,張松,高碧霞等.核磁共振波譜儀實驗室管理模式探討與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6,01(2):47,49.
[5]高明生,謝海濱,嚴序等.選擇性雙向順序壓縮感知重建動態磁共振成像[J].波譜學雜志,2013,30(2):194-203.
推薦期刊:《中國醫藥科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與二十一世紀聯合創新(北京)醫藥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醫藥專業學術期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桑國衛為本刊親筆題寫了刊名并擔任名譽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