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5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英國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提出著名的美學命題“有意味的形式”對現代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理論在主觀前見之下著重闡釋形式對于藝術的絕對重要性而忽略內容。在藝術多元的今天,形式的意味更不能成為評價藝術的絕對標準。
關鍵詞:江蘇職稱論文,克萊夫·貝爾,意味,形式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1881--1964)提出著名美學命題:“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①”,對整個現代西方美學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貝爾試圖用“意味”與“形式”對藝術品作出界定,但又力不從心。他的命題并不能囊括整個藝術的宏觀范疇,而只是局限于某部分,如視覺藝術,或者說是,克萊夫·貝爾“有意味的形式”只是以視覺藝術為出發點。
克萊夫·貝爾認為沒有廣泛和深入的審美體驗作為基礎的理論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推導有價值的理論需要健全的智力及敏感的感受力,二者通常不可得兼。這種獨特情感和個人體驗是難能可貴的,是藝術品同其他所有各類對象區分開來的核心。也就是貝爾理論的中心: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以某種特殊的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者形式之間的關系,以激起我們的審美感受。“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貝爾說:“假如我們能夠找到喚起我們審美情感的一切審美對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們特有的性質,那么我們就解決了我所認為的審美的關鍵問題。我們就會找到藝術品的基本性質,即,將藝術品與其他一切物品區別開來的性質。”貝爾的“基本性質”基于人的某些情感和個人體驗,是“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貝爾認為所有的美學體系都必須建立在個人的體驗上——那就是說,它們必定是主觀的。②
克萊夫·貝爾也意識到了從個人審美體驗出發的單一性及主觀性的危險。于是論述道:“任何自詡為建立在某種客觀真實基礎上的美學體系,顯然都荒謬絕倫,因此不值得討論。除了用感情去體驗以外,我們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辨認一件藝術作品。因為能激起審美的對象各個相異。③”任何審美方式都不可能建立在某種客觀真理之上,而是基于一定的審美判斷的基礎。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具有審美能力的人從一件作品中獲得了審美情感,那么這就是一件藝術作品,而若一個人對藝術品無動于衷,那則是因為他沒有藝術的敏感性。所以筆者在前文中提到,在克萊夫·貝爾的理論中,藝術與藝術審美是天才的。貝爾的“審美情感”是有別于生活情感的:“我們大多數人一般所感受的自然美(natural beauty),并非我所稱謂的審美情感(aesthetic emotion)。④”在此,審美情感不是由藝術品的非藝術性存在(譬如模仿現實的內容)喚起的,而是純粹由對藝術的關系形式或者是形式意味的凝神觀照激發而來。這種審美情感同日常生活的功利關系徹底分離。一言以蔽之,貝爾認為這些線條、色彩組成的形式或者形式關系能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于是這些形式、形式關系是能夠感動人的,因此就是“有意味”的。
從貝爾的目的出發,它不包括自然生態的動植物等而特指藝術作品,排除“美在形式”中的自然美。雖然貝爾也認為線條、色彩、結構等形式因的有效組合是激發審美情感的關鍵,但是他更重視的是線條、色彩、結構等形式因有效組合后固有的形式意味。強調的是表象之下應當有某種內在的東西作為線索貫穿與可作觀賞的圖式表象之中,否則圖式表象只是空殼而無意義,甚至不能被承認是藝術品。 “有意味”就是藝術家為藝術所尋找到的藝術形式的共同特征。甚至他認為藝術家與藝術作品在審美上是區分開的,“僅僅為了美學,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必要到審美對象背后去窺視哪位創作者的精神狀態。⑤”藝術家獨立與審美意味之外,他并沒有形式意味的確定權,作品其中的“有意味”是被“具有敏感性”的觀眾所感知的。他的“有意味”只是由形式、形式關系所組合而產生的意味,是抽象的,不確定的,仿佛只有這樣說不清道不明地才能引起觀眾的審美快感,這種藝術品具有藝術價值,能被稱之為藝術作品。據貝爾的邏輯,“有意味”才是判斷藝術是否具有價值的準則。
貝爾通過“有意味的形式”為藝術作品尋找到起合理性的標準,“從理智上承認它形式的正當性⑥”,真正藝術史超越現象表面的存在,通過形式本身顯現出隱藏與事物表象背后的,并賦予不同意義的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就是貝爾形式理論中的決定性因素“有意味”,“有意味”到底指向何處,他最終也并未說明,正如只有同時具備“藝術敏感性”和“明晰思維能力”的人才能感受到藝術的共有性質——意味,這無疑是從屬于“天才論”的。我們無法否定,藝術的技法可以通過傳移模寫等手段去系統學習,但是,即使擁有了創作藝術品的技法也并不意味著作品就是藝術品,或許技法只是流于故事敘述,作品成為興味盎然的文獻。
注釋:
①“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觀點出自克萊夫·貝爾著作《藝術》;《藝術》一書集中體現了他的形式主義理論。
②《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 第一卷 世紀初的新聲》,《藝術》,P464
③《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 第一卷 世紀初的新聲》,《藝術》,P463
④《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 第一卷 世紀初的新聲》,《美學》,P465
⑤《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 第一卷 世紀的新聲》,《美學》,P464
⑥同上,P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