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0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我們一般人只是簡單地認為毒是一種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除此之外,我們并不知道其他。然而,從中醫的 角度來看,毒有很多種意思,這應該就是我們中醫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吧!醫生只有辯證識毒,才能驅毒。本文是選自山西中醫里的一篇關于識毒的文章。
【摘要】 中醫學的“毒”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具有多重含義。①“毒”是一種致病因素。②“毒”是一種病理產物,包括六淫化毒和內生毒邪。③藥物藥毒。④病名病證之毒,包括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⑤治療。學習中醫,必須辨清“毒”之含義,領會其實質。
【關鍵詞】 毒 中醫病理 致病因素 病理產物
在古代醫藥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義,或將“毒”做為致病因素,或做為病理產物,或做為藥物藥毒,或做為病名病邪,或做為治法、治療,等等。因此,學習中醫要把“毒”字辨析清楚。
1 毒邪的淵源
《說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說明毒的本義是指毒草。古代醫家對于毒邪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內經》。《素問·刺法論》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認為毒是導致疫病流行的致病因素!督饏T要略》有關于“陽毒”“陰毒”為病的記載,晉代王叔和提出了“寒毒”的概念,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則將邪熱偏盛稱之為毒。清代醫家喻嘉言認為,病久不解,可蘊結成毒。可見,中醫學的“毒”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2 “毒”之含義
2.1 致病因素
中醫學中,“毒”字的應用及含義非常廣泛。而將“毒”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則是最為主要的,也是論述最早最多的,諸如“熱毒”“濕毒”“火毒”“毒氣”等!端貑·生氣通天論》曰:“大風苛毒,弗之能害”,《素問·刺法論》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的記載。可見,《內經》毒邪的概念是根據其本義,指帶有強烈致病作用,對人體毒害深的邪氣,是有別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夺t宗金鑒》云:“癰疽原是火毒生”,則概括了一切癰疽的病因。另外,各種發熱,引起熱的致病因素就是“毒”。至《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六中關于蠱毒、藥毒、飲食中毒及蛇獸毒和雜毒病諸候的記載,不僅豐富了致病毒邪的內涵,同時使有關病因學理論進一步發展。近代溫病學中,溫熱疫毒致病的理論已占據主導地位。
2.2 病理產物
2.2.1 六淫化毒
《黃帝內經》認為,偏盛之氣侵襲機體可化生為毒。《諸病源候論》指出:“此由風氣相搏,變成熱毒。”“此由表實里虛,熱氣乘虛而入,攻于脾胃,則下黃赤汁,此熱毒所為也。”《注解傷寒論》云:“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東醫寶鑒》謂:“傷寒三陰病深必變為陰毒”,“傷寒三陽病深必變為陽毒。”說明六淫邪盛,侵犯機體,可化生為毒邪而猛烈傷人。
2.2.2 內生毒邪
內生之毒是由于機體陰陽失和,氣血運行不暢及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機體生理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或病理產物蘊積體內而化生。強烈的情志刺激或長期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及勞逸失度可為內毒產生的誘因。內毒常發生于內傷雜病的基礎上,多由諸邪蓄積、膠結壅滯而致,既是慢性疾患之果,又是加重原疾并產生病情變化的原因。《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高梁之變,足生大丁。”指出飲食不節可使脾胃機能失調,濕熱火毒內生,而易致癰疽疔瘡類病變!峨s病源流犀燭》論大腸癰曰:“因七情飲食,或經行產后瘀血留積,以致大腸實火里熱所生病也。”指出致病的原因是濕毒淤積腸內。清代喻嘉言也指出:“瘡瘍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時毒也,起居傳染之穢毒也;內因者,醇酒厚味之熱毒也,郁怒橫決之火毒也”。
2.3 藥物藥毒
2.3.1 “有毒中藥”泛指一切中藥
西漢以前,所有的藥物均稱作毒藥。最早見于《周禮》:“聚毒藥以供醫事”,這里的“毒藥”即泛指所有的中藥!秲冉洝份d:“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醫學問答》中說:“夫藥本毒物,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攻毒……”等,都是將防治疾病的所有中藥稱之為“毒藥”。“藥能治病,也能致病”,同一中藥對人體起治療作用時為“藥”,起毒副反應時為“毒”。某些藥物毒性明顯,但同時又有藥理作用。
2.3.2 “有毒中藥”指藥物的偏性
藥物之所以能發揮治療作用,是因為其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沉浮等特性,即藥物的偏性!秲冉洝氛f:“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神農本草經》將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無毒或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以上說的上、中、下品及“大毒”“常毒”“有毒”“小毒”及“無毒”均指藥物的偏勝之性!额惤洝分赋觯“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所以去人之邪氣。”繆希雍的《藥性指歸》中說“氣之毒者必熱,味之毒者必辛”,皆是指中藥的辛、甘、酸、苦、咸及寒、熱、溫、涼之性味以及藥物作用之大小、快慢、強弱、升降、收散、補瀉等性能。
2.3.3 “有毒中藥”指容易出現毒副作用的中藥
《神農本草經》:“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取去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這里的“毒藥”指的是容易出現毒副作用的“有毒中藥”,指狹義的“有毒中藥”,與前兩種“有毒中藥”(廣義的)性質有別!渡褶r本草經》中進一步提出了“有毒中藥”(狹義的)用藥的基本原則,并指出應當采取炮制法制約其毒性。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說:“凡藥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干人為害,亦能殺人。”《本草綱目》云:“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都是指的這類藥。所謂“有毒及大毒者”“毒藥”均是指偏性大,毒性及藥理作用強,安全范圍小(治療量與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應用不當甚至正常用量用法的情況下都容易發生毒性反應的中藥。“變亂”是泛指毒副反應。這種“有毒”,與現代醫學對中藥毒性的認識大致相同,指的是如果應用不當,就會損害人體的組織器官,擾亂或破壞正常生理功能,產生病理變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藥。
2.4 病名病證之毒
2.4.1 傳染性疾病
感受某種疫毒而致。如時毒,在《時病論》中稱為時毒發頤,是指時邪疫毒客于三陽經絡,發于腮頜形成腫痛的疾患;溫毒是指感受溫邪熱毒而引起的急性熱病的統稱,多發生于冬春季節;陰陽毒是指感受疫毒侵入血分所致的病證。
2.4.2 感染性疾病
瘡瘍中的癰、疔、疥、腫等都可用“毒”命名,如掌心毒、耳根毒、手指毒等,大多是由熱毒壅滯,敗血腐肉所致;濕毒是指濕氣郁結成毒而致病,如濕毒流注、濕毒帶下等;丹毒又名天火、火丹,是一種急性皮膚熱毒疾患,多由于熱毒結于血分所致;汗毒又名發頤,由傷寒或溫病后發汗未盡或疹形未透致余毒壅積而成;臟毒在《三因方》中指臟中積毒所致的痢疾,在《濟生方》中指便血;胎毒是指嬰幼兒所發生的瘡、癤、痘疹等疾病,與妊娠期的母體熱毒有關。
2.5 治法
“毒”還有治法治療一說,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說:“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如何?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這里“毒之如何”中“毒”即指治療。
【參考文獻】
[1]謝穎楨,高 穎,鄒憶懷.試論毒邪致病及證候特征[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24.
[2]錢小奇,雷載權,張廷模.毒藥概念的歷史演變[J].江蘇中醫,1991,(5):31.
[3]駱 豐,周慶博.毒邪辨析[J].江蘇中醫,1999,(20):11.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成無幾.注解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6]姜良鐸,張文生.從毒論治初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5):2.
小編為大家推薦本站最受推崇的中醫雜志:山西中醫堅持突出中醫特色,體現時代水平,學術至上,質量第一的辦刊方針,注重及時反映山西及全國各地中醫藥醫療、科研、教學方面的新經驗、新成果,提高與普及兼顧,臨床與理論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