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0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回溯戲曲的發展歷程,發現京劇這個劇種從孕育到現在已有200多年了,本文前四個部分對戲曲發展過程進行簡要概括,并對京劇發展歷程作了主要描述,以及對京劇所具有的藝術特點進行了總結;最后一部分對京劇文化中的臉譜藝術、舞臺藝術以及名家流派作了簡單的論述。
【關鍵字】京劇;起源與發展;藝術特點;京劇要素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其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積淀。國粹京劇必然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產物,它雖然沒有長久的發展歷史,但也是文化在歷史潮流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打磨后所留下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那么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京劇擁有什么樣的特殊地位呢?
京劇是一個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出現的新劇種,卻在誕生之后的數十年間火速傳播到大江南北,并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超過了昆曲這種歷史悠久,文化風格與京劇迥異的老劇種,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號召力和文化影響力。京劇,這一中華民族孕育出來的國粹,恰似一朵綻放在中華大地上的玉簪花,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
京劇論文范例:芻議京劇打擊樂人才培養
一、簡述戲曲的來源與發展
戲曲是中華民族歷史較為悠久的藝術形式之一,戲曲藝術是歌、舞、劇三者的結合體,以唱、念、做、打為主要表現手段。追溯戲曲發展的歷史,可知其是由原始社會的歌舞慢慢演化而來的,有研究稱,我國戲曲最早源于西漢時期的“角抵戲”。根據此研究進行推斷,可知我國戲曲發展到今天應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角抵戲就是集歌舞、雜技、表演等各項技能于一體的早期戲曲表現形式。
在角抵戲中,有的節目就是單純的表演,有的節目則是已經給演員預設了情景。添加了故事情節的角抵戲與單純的歌舞或者武打相比,更具吸引力。隨著時間不斷推移,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可知三國時期出現了新的劇目《遼東妖婦》,書中記載這段表演“嬉褻過度,道路行人掩目”。由此可見,其表演不雅,但相當生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國時期,戲曲已經發展到因人物、劇情等的需要可男扮女裝的程度。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臉譜的前身——假面具。戲曲藝術在元代發展到了高峰,可以說元代是戲曲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經濟有所發展,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人民十分痛苦。元代南戲和北雜劇共存,一大批劇作家紛紛涌現,各類劇本競相爭艷,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元代以后,各種地方戲逐漸興起乃至繁榮,出現了“花”、“雅”的稱謂。上層聽眾聽慣了盛行一時的昆曲,來到地方之后,對地方的口音會感到較為生疏。
花部諸腔較為直白,腔體復雜,由地方腔“秦腔”、“弋陽腔”等等構成,亦稱為“亂彈”,但花部一些曲目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所以深受百姓喜愛。而“雅”呢,便是指當時的“昆山腔”,昆山腔是戲曲傳統的腔體,文化根基深厚,后來便有了“花雅之爭”。明朝出現傳奇的四大唱腔: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道光年間,以安徽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為代表的皮黃腔成為流行的腔體,以板腔體為主的戲曲聲腔,推動戲曲發展到了新的歷史時期。
二、京劇的孕育及形成
(一)社會背景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社會穩定,生產力發展,工商業興盛,城市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北京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上,豪商云集,富甲天下;政治上,處于皇城根下,皇權影響深刻;文化上,有乾隆皇帝組織編纂《四庫全書》,《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小說名作更是在民間盛行,《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創作也盛行一時。普通百姓大都喜歡看戲,如民間喜喪之事、店鋪開業之時,都會去看戲,閑暇之時也會有人買票去看戲,王公貴族喜愛之心更甚,由此為戲曲發展提供了合適的環境。
(二)孕育形成過程
1.緣起皇帝生日宴
京劇的孕育要從200多年前乾隆皇帝過生日開始講起。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在慶祝自己80歲生日時邀請各大戲曲名班進京獻藝,因而各大戲曲名班爭相進京。三慶班便于此時進京為皇帝祝壽。三慶班以徽調唱腔為主,其劇目豐富、曲詞多樣、腔調多變,獲得皇帝贊賞,便留在了北京。而當時京城戲曲以秦腔為代表,隨著三慶班的入京,京城掀起一股徽調熱,使得曾經在京城叱咤一時的秦腔黯然失色。
徽調以其多樣性取勝,聲腔上既有二黃腔,又有弋陽腔、昆腔等,且劇目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表演風格淳樸,貼近民眾生活,令人耳目一新。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推動了皮黃腔的最終形成,為京劇提供了先決條件。其余唱秦腔、昆腔的戲子為了謀生,紛紛投入徽班。徽調在和秦腔、昆腔等合演的過程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使別的腔體的優點融入自己的腔體中,推動了京劇的產生。
2.進于徽班繁盛到了道光年間,湖北漢調藝人來京搭班,又有了徽、漢二者合流,二者在曲目、唱腔、表演等方面十分類似。漢調流行于湖北,其聲腔中的西皮等調與徽調有著血脈關系,并且早在徽調進京之前二者就有著廣泛的交流。漢調演員搭班之后將其唱腔、表演技巧融入徽班之中,使徽調唱腔日臻完善,唱腔念白也愈加具有北京特色,易于本地人接受。漢調的特點是重唱功和做功,以生角為主,改變了徽班以旦角為主的陣容。徽、漢二者合流,極大地吸引了觀眾,提高了觀眾的審美情趣,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3.成于百家合流各大戲班在進京四五十年的時間里一直相互融入、借鑒、吸收,唱腔彼此交融,戲曲界合力來順應北京聽眾的習慣和審美要求。徽班不斷調整唱腔結構,逐漸以二黃、西皮為主,曲詞以北京語言為中心,堅持取長補短、不斷進取。在道光、咸豐年間,完成了從徽調到皮黃的轉變,并受地域影響,形成當時最受歡迎的戲曲劇種,行當以生旦凈丑為主,曲目較為成熟,主要表現宮廷生活和歷史故事,即京劇。
三、京劇的發展
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及被清政府鎮壓了的太平天國運動后,民眾日漸覺醒,因此太平天國運動之后,反帝反封建的運動頻頻出現。此時,新學廣泛傳播,西方藝術、自然科學漸漸傳入中國,社會上進步的思潮為京劇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養料。相應地,京劇對劇目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使得劇目看起來更加流暢、更加具有韻味。而且還出現了最早的女演員。隨著京劇的發展和傳播,以及科班的不斷完善,京劇愈加流行,受眾規模不斷擴大。
同治、光緒年間,江南經濟發展,交通較為便利,上海戲園中有各式各樣的戲班,昆班、徽班以及山西班、紹興班等等,曲種豐富,慢慢的有了仿京式戲園,并請北京戲班中的名角南下,還在廣州置辦華麗的行頭,由此京劇藝術在南方日漸流傳開來。
五四運動發生之后,中國逐漸變得開放,人們的戲曲觀也得到改變,戲曲的文學性逐漸增強,在改編創作劇目時,強調結構嚴謹、語言優美,演員通過和筆者(文學界人士)接觸,提高了戲曲演出的整體水平。這個時期的藝人已經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藝人組織也從封建行會轉向具有近代色彩的職業公會。在抗日戰爭年代,民族矛盾與國內矛盾錯綜復雜,京劇工作者盡自己所能宣揚抗日,創造出集抗日、生產、教育為一體的新劇本,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日漸得到保障,京劇也慢慢開始復蘇。京劇能在20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風風雨雨最后迎來彩虹,就意味著京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京劇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和突破,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京劇的藝術特征
(一)高度的綜合性一是綜合范圍廣。京劇不同于話劇、歌劇、舞劇等多種戲劇形式,其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表現手段非常多樣,而相對來說,話劇、歌劇、舞劇這些戲劇形式的表現手段都較為單一,比如話劇以故事的方式呈現,以動作和語言為主;歌劇以唱歌為主;舞劇則以舞蹈為主。而京劇則不同,它綜合了唱、念、做、打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同時融入了表演、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元素,是一種極具綜合性的藝術。二是綜合程度深。京劇把這么多的表現形式融合在一起,并沒有顯得雜亂無章,也不是強硬地拼湊,而是一種有機的整合。眾多元素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共同成為京劇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
(二)特殊的程式性程式性說的是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或者說是有一個固定的模板與順序。但京劇的表現形式也不是完全的程式性,它的表現題材來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加藝術化,內容不如生活那樣復雜、冗長,只是更加突出了劇目想要表達的主題。
(三)超強的自由性歐洲古典話劇的舞臺有嚴格的限制,要求話劇“情節、地點、時間”三者一致,而中國的京劇則完全突破了這一點,京劇解放了編劇、導演、觀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破了舞臺在空間與時間層面的限制。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故宮中的暢音閣,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這個大戲臺就擁有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說的“威亞”和移步換景的功能,使觀眾在臺下有非常好的觀賞體驗,可以說這種方式在當時非常高端和先進。從觀眾的角度來說,觀眾是來看戲的,那么演戲的角兒就應該通過自己演繹方式的不同,最大程度地帶給觀眾驚喜,以最巧妙的形式進行展現,在表演過程中不斷變換表演方式。
(四)顯著的虛擬性
1.空間的虛擬:例如舞臺的大小、高低,在平面上給人以立體的感覺。2.時間的虛擬:一出戲的時間不能過長,要做到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看完整出戲,不能讓觀眾輕易察覺到時間的變化,所以一般用一更、二更、三更這種表示時間的詞語進行輕微的過渡,不留痕跡。3.自然現象的虛擬:這種表現手法較為高超,比如表現黑夜,一般是燈光全滅,然后通過點蠟燭或者打燈籠的方式來展現;雷電則用敲鑼來代替……這種自然現象的虛擬化,以一種藝術化的方式給觀眾帶來真實感,既不荒誕,不脫離現實,又能給人以享受。4.地理環境的虛擬。5.物體的虛擬。
五、京劇的其他藝術組成
(一)臉譜藝術
臉譜藝術是中國京劇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藝術形式。京劇中不同行當的人有不同的臉譜,而現在臉譜已經成為京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藝術,在國際舞臺上也是熠熠生輝。臉譜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性臉譜,這種臉譜一般用繪畫、刺繡、印刻等方式來呈現,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可用作紀念品、工藝品;另一類就是舞臺實用臉譜,這類臉譜就是京劇中常用的臉譜,根據人物性格的需要改變臉譜的樣式,用不同的顏色、圖案等呈現不 同的形態。臉譜的顏色有其各自的分類,例如:紅臉表忠義、耿直(關羽);白臉表性格多疑(曹操);黃臉表驍勇兇悍(典韋)……最初京劇臉譜只是用夸張的手法表現戲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對人物進行一種塑造,但發展到現在,臉譜已然成為珍貴的民族藝術。
臉譜根據效果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分類,其描繪方式也就不同(揉、勾、抹、破),圖案亦不同。臉譜的類型、樣式不是固定不變的,畫臉譜之前演員會根據自己的臉型進行細微的調整。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人們憑空捏造的,是戲曲藝術家對生活的一種觀察和體驗,并綜合史書記載,從而形成一種較為完整、規范的體系。京劇臉譜和京劇表演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共同使得京劇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臉譜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六、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對京劇有了些許了解,可知它綜合性強、形式多樣、內容生動,令人驚嘆。隨著當今世界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而我們要加強京劇文化的傳承,以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要將京劇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并不斷創新傳播途徑,使優秀的京劇文化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
參考文獻:
[1]馬鐵漢,于文青.京劇的魅力[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2.
[2]鄭尚憲.談戲曲藝術[M].遼海出版社,2011.
[3]劉蕊.京劇[M].吉林出版集團,2009.
[4]蘇移.中國京劇史:1790-1949[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作者:李雅欣,段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