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2021年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成立專題調研組,深入南平、龍巖、浦城、連江、邵武、晉江等多個市(縣)開展涉農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對參與建設的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摸底調查。調研顯示:截至目前福建省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涉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有5515個,經營耕地面積33.68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68%。本文就福建省涉農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涉農新型經營主體;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踐和思考;福建省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福建省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涉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涉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515個,經營耕地面積33.68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68%。2021年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成立專題調研組,深入南平、龍巖、浦城、連江、邵武、晉江等多個市(縣)開展涉農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調研,實地考察36個項目區,召開18場座談會,向全省77個縣發放的1065份調查問卷,對參與建設的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摸底分析。
據統計在2019-2021年期間,我省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有180個,建設面積5.11萬畝,主要存在以下特點:一從數量比例上看,占比較低。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經營主體占全省涉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的3.26%,參建面積占建設任務的1.29%,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間;二是從類型上看,參與度不一。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家庭農場參與度較高,分別是82個、58個、34個,分別占45.5%、32.2%、18.8%,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僅6個,種植大戶暫無;三是從空間分布上看,地區間不平衡。南平、泉州、寧德、漳州等設區市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個數較多,分別占57.7%、20%、12.2%、7.7%,龍巖、福州兩地占比均小于1%,莆田、三明暫無;四是主體之間建設規模有差異。單個主體建設面積在60-3483畝之間,平均每個主體面積284畝。
其中,34個家庭農場參建面積在60-722畝之間,平均每個主體面積300畝;82個農民合作社參建面積在100-500畝之間,平均每個主體面積204畝;58個涉農企業參建面積在103-3483畝之間,平均每個主體參建面積384畝;6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建面積在151-500畝之間,平均每個主體參建面積314畝;五是自籌資金占比整體較高。新型經營主體參建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其中自籌資金0.30億元,占投資的25%,平均每畝自籌資金達586元,福州市、泉州市主體畝均自籌資金高于平均水平,每畝分別達是1098元、1175元,其余地市畝均自籌資金在277-393元之間。從類型上看,涉農企業自籌資金比例較高,平均每畝達930元,遠高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畝均自籌投入。
二、典型經驗做法
(一)強化理念示范引領。為提升農田建設質量,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農田生態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實驗區建設,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呈現新成效,我省鼓勵涉農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立足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積極探索“農田+生態”、“農田+產業”、“農田+智慧”、“農田+旅游”等新發展模式,努力打造一批有一定規模、有一定品牌效應、有一定生態效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亮點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武夷山市“五夫”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示范項目,結合“三生同步”“三產融合”發展理念,以“養生文化”為核心,以田園、茶蓮、民居、文化等為載體,打造生產、加工、休閑旅游、養生文化等多業態,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田園詩意景觀。項目依托武夷山朱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行政府專項債券4500萬元,用于8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入達5625元;連江縣筱埕鎮建設田園綜合體項目,聚焦生態、康養、文化三大特色,結合“農田+旅游”的新發展理念,將1052畝濱海丘陵坡地建設成高標準農田。該項目總投資693萬元,畝均投入達6596元,全部由連江伊亞發展有限公司自籌。
(二)加強政策扶持引導。
我省農業農村廳于2019年印發《關于新型經營主體等單位申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行先建后補管理的通知》,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指導支持各類新型主體提前立項、提前設計、提前審批,在不違反工程招標投標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簡化操作程序,自主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涉農實體單位根椐自身承受能力籌集投入更多資金,提高項目建設水平。其中泉州市在引入新型經營主體項目規模和資金投入上下足功夫,2018-2020年該市新型經營主體共自籌資金1714萬元,占全省經營主體自籌資金的47.30%,參建規模1.46萬畝,占全省經營主體參建面積的28.55%;南平邵武市在引入新型經營主體參建個數上走在全省前列,2018-2020年共引入參建主體70個。
(三)加大多元籌措力度。
我省在持續健全財政投入增長機制的基礎上,推動拓寬多元籌資渠道,提高投資標準,鼓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并積極探索農田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主動搭建平臺,撬動金融資本和政府專項債券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較為典型的是,泉州晉江市引入國有全資的晉江市益農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承擔2019年九十九溪流域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485.2畝,其中企業自籌1184.97萬元,企業畝均自籌投資達3400元,預期可產生新增耕地85.6畝。新增耕地將由晉江市按市場價進行回購,收益資金返還給項目所在鎮、村用于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和其他民生項目建設等,發揮新增耕地最大效益。
三、存在問題和困難
(一)土地流轉不暢,影響主體規模擴大。據調查,我省土地承包確權登記戶均規模3.3畝,平均每塊承包地僅0.79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中連片500畝僅占49%。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實現規模化經營,首先就要解決“地從哪里來的問題”,然而農戶“惜轉”心理、土地地塊分散、流轉期限短、流轉程序不規范等制約因素極大影響著土地的順利流轉,也間接影響著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熱情。
(二)可建資源受限,項目選址相對較難。經過多年的實施,受耕地資源緊張及建設年限規定所限,我省可建設后備耕地資源越來越少;根據現行規定,2011年以來已建面積不能再次列入建設計劃范圍,這導致很多涉農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無法在現行政策條件下進行高標準農田項目立項。
(三)資金自籌困難,建設投資標準偏低。目前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標準1600元/畝,明顯低于達標所需4000-5000元投資標準。大部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涉農經營主體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明顯增長,但它們從銀行等外部渠道獲取有效的發展資金較為困難,只能依賴自身資金的積累,大多數經營主體通過自籌資金投入建設的潛力比較有限。
四、對策建議
(一)優化頂層設計,賦以立項政策彈性空間。福建省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實驗區,在涉農經營主體中,不斷涌現出與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文創農業等新理念相結合的新類型,并逐漸由單一的種植模式向特色種養模式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建議國家在頂層設計上,在確保全國耕地總量不減的大前提下,允許少部分山區及沿海省份先行先試,立足于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最新理念為指導,在政策上予以適當彈性空間,鼓勵各類涉農經營主體將其經營的耕地及與有助于提升經營主體整體產業品質和未來規劃發展方向的其他地類,統一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范圍,結合自身特色產業和景觀資源優勢,有針對性的開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構建生態溝渠、護岸、道路和塘堰濕地系統,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和景觀設施。
(二)加大創新力度,緩解經營主體融資困難。
一是創新信貸擔保方式。簡化手續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額信貸規模,開展多種形式的貸款擔保,探索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業融資渠道和土地擔保抵押模式,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融資渠道。二是創新信貸抵押方式。積極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允許將租地承包合同作為抵押物,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能力和規模,緩解融資困難。三是創新資金投入獎補模式。積極探索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獎補模式。在政策上制定獎補方案提高經營主體參建項目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分成比例,從而充分調動經營主體自籌資金參建的積極性。
(三)加強數字建設,探索因災損毀修復機制。一是提升農田建設數字化水平。我省創新研發的浦城縣農田建設數據資源管理系統 (簡稱“掌上農田”),通過該系統可隨時隨地查家底、做分析、助管理,從而為全省高標準農田建前決策、建中管理、建后管護提供數字化管理手段。此外,該系統可為參建經營主體提供更為便捷化的項目選址及后續管護服務,調動參建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
經南平浦城縣試點進一步完善后,目前正逐步向全省推廣,預期至2021年底全省縣級“掌上農田”數字化管理完成率力爭達到80%以上。二是探索因災損毀修復機制。積極探索保險等社會化農田設施大災損毀修建修復機制,對基礎設施因洪澇等災害損毀的農田,特別是參建主體經營的農田,優先納入年度高標準農田和改造提升建設任務,及時修復、改造、提升,以分擔涉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作者:陳向鎮 林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