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9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舞蹈服飾”,這是一個具有一定限定性的名詞,它將服飾界定在了舞蹈這門藝術的范疇之下,也就決定了舞蹈服飾的特殊性。不管舞臺服飾如何變化發展,都離不開民間生活和舞蹈服飾的基本形制、裝扮觀念以及裝飾習俗等等的制約和影響,也都不過是民間生活和舞蹈服飾的藝術再創造而已。
關鍵詞:大眾文藝期刊發表,核心論文發表網,民族舞蹈,服飾,風俗
一、黔西南民間民族舞蹈服飾
最早的舞蹈服飾并非像現在的民族舞蹈服飾那樣復雜,多層次。處于原始時期的民族舞蹈服飾更多的是原始人體的裝飾和有實用性的身體保護,原始初民多用油和灰圖在身上以御寒,或用牛糞和灰涂在身上防蚊患。當這種實用性得到滿足的同時,原始初民會出于審美的需要或圖騰崇拜祭祀的需要,來進行一種自己認為美觀的裝飾。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各種布料和材料的出現,給少數民族舞蹈服飾的變化發展提供了條件,但其變化發展的“宗源”是不變的。
如苗族女子在節日或重大活動中都會戴的銀牛角頭飾,是由于牛耕改善了苗族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苗族的農業效率,給苗族農業勞動帶來更多的財富,于是對牛充滿了崇拜和感激之情,于是把牛角形象作為裝飾紋樣,大量運用在其服裝的織繪繡染中,同時根據牛角形狀制成銀牛角頭飾。這種裝飾行為,其實是“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財富的象征意義”的。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其文化的諸方面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故而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苗族根據其居住的自然環境的不同又分為“黑苗”、“花苗”、“歪梳苗”“海軍苗”等等,歪梳苗是苗族的一支,因發髻上斜叉一把木梳而得其名。歪梳苗姑娘的服飾色彩斑斕,上衣較為寬大;下裝著至膝下中長百褶裙,既美觀又不誤勞作。苗族的另一支系黑苗,女子服飾在色彩上較為深沉,以藏青色和鐵銹紅為主,上衣較為和體,下裝著及腳背百褶長裙,看上去華麗而不失莊重。苗族支系眾多,而每個支系均有自己獨特的服飾,苗族服飾美倫美奐,足以讓人過目不忘,無論是服裝款型的變化還是裝飾的豐富都是超乎想象的;其中最負盛民的當屬刺繡、織錦、銀飾、蠟染、堪稱圖案華美、工藝精湛。
由此可見,由于自然環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審美心理乃至民族氣質等的不同,各民族的服裝款式、色彩搭配、紋樣裝飾、飾品造型等都是多種多樣的。其舞蹈服飾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各民族對布料的使用會根據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和氣候不同,宗教圖騰崇拜的不同和本民族喜好的不同來設計制作。
二、舞臺民族舞蹈服飾
隨著舞蹈表演空間的轉換,舞蹈服飾的設計也隨著其藝術需要而變化。就在少數民族的廣場舞蹈成為創作舞蹈的同時,其舞蹈服飾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顯示出“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預示著少數民族舞蹈服飾舞臺化、藝術化、舞蹈化的發展方向。如何在少數民族創作的舞蹈藝術中再現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特點,而又符合時代感,就必須從藝術審美的舞蹈表演藝術效果出發,進行夸張、變異和豐富。但所有的變化,都必須是在尊重傳統服飾的前提下,也就是“萬變不離其宗”。需要說明的是,少數民族舞蹈服飾藝術化的改造并不是隨心所欲的隨著創作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創作內容呈現出多樣化、多層面,反映出民族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時的舞蹈服飾為了配合視覺效果強烈的民族民間舞蹈新語言,必須將民族民間盛裝原生的裝飾、佩戴及穿著體系打散、解構,其中最具民族民間服飾風采的元素,諸如款型、飾品、圖案紋樣等,作為民族民間形象的象征,被有選擇地用于或重新組構于民族民間舞蹈服飾的設計中,使民族民間舞蹈服飾變得藝術化。
例如布依族原生態服裝具有寬大而笨重的形式,第一版舞蹈《飾韻》的服飾,從最初的以貞豐地區布依少女的裝束為原形,上裝為白色帶條紋斜襟式寬松上衣,圍腰和褲子為黑色發亮棉土布,褲形寬大而厚重。到后來二度創作《飾韻》舞蹈作品,其舞服的設計已完全擺脫了原有的樣式,以白色質感柔軟為衣褲面料,上衣保留了布依族傳統的斜襟式衣領,同時,為突出手臂動作而裁去衣袖,上衣變形為斜肩緊身背心,下裝為直筒和體長褲。以簡潔、短小、色彩明快的形式表達出布依少女的含蓄和柔美,拓展了舞者的形體表現力、舞服設計更顯藝術化。
又例如我團的舞蹈劇目《甩手帕》的舞蹈服飾,是將苗族女子衣服原型的衣料做了消減設計,使原本寬大,又長的衣袖縮減為坎肩,從而消減它對舞者手部動作技巧及其表現張力的妨礙和遮蔽?偟恼f來這種“化散為整”是在尊重其民族盛裝的原有風格特點上進行消減設計。舞蹈服飾不應該是阻礙舞蹈動作發揮和變化的障礙,應該如“量體裁衣”一樣來“適舞裁衣”。舞蹈服飾的材質能傳達人的內心感受,能加強舞蹈動作的靈動性。
舞蹈服裝的制作必須依照設計師的創作思想,將導演的意圖具像化,使之與整體藝術溝通,達到全方位的藝術表現。讓服裝融為角色的一部分,最終使得服裝造型為演員一招一式的表演提供美的視覺形象。隨著時代精神審美的不斷變化,及不斷創新的動力推動下,少數民族舞蹈服飾穎遵循在其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風格不變的前提下,對少數民族舞蹈服飾進行精煉和經典的提煉,使其成為一種真正為民族舞蹈說話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