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2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在公園城市背景下,以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為契機對交通型街道進行風貌綜合整治,基于街道建筑風貌不佳、景觀環境不優、慢行體驗不好、文化內涵不突出等問題,以街道一體化為總體思路,從建筑立面整治、慢行環境提升、景觀環境優化、文化展示利用等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成都和國內其他城市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路徑提供啟發與參考。
關鍵詞:公園城市;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路徑
1概述
交通型街道是指主要交通為機動車、非機動車通過性交通,兩側以非開放式界面為主,非交通性活動較少的街道[1]。交通型街道是聯系城市各功能組團間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觀風貌展示的重要界面。為迎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向世界更好地展示成都城市風貌,成都市啟動了多條城市交通干道沿線風貌整治,而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的規劃思路與方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此同時,成都是“公園城市”的首提地,營城理念已由過去的“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更加注重人的需求與感受,如何將公園城市新發展理念融入到街道的風貌整治中、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同樣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2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的成都實踐
2012年8月,以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為契機,結合二環路“雙快”工程建設,成都市政府啟動了二環路沿線兩側50m范圍內、視線所及的建筑立面風貌整治工程,旨在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及國際影響力,改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開啟了成都城市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的實踐先河。此次整治工作在學習借鑒國內上海、蘇州等先進城市經驗的基礎上,按照“整體性、多樣性、人性化、可操作性、分期實施”的整治原則,重點從建筑風格、建筑屋頂、建筑立面、廣告店招、建筑圍墻和建筑照明等方面對沿線建筑風貌進行綜合整治[2]。
總體來講,整治工作取得了不錯的實施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也對交通沿線建筑風貌整治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該項工作重點聚焦于建筑立面本身,對街道空間內各類要素系統統籌及一體化設計關注不足。
3成都市“一館一線”項目概況
3.1基本概況
成都市“一館一線”項目包括三環路、成溫高架路兩段,總長度約4km。其中,三環路段為南起三環路與青羊區區界交匯處,北至蘇坡立交,長約1.3km,道路紅線80m,斷面形式為四塊板,道路紅線兩側有50m的防護綠帶,沿線以居住小區為主;成溫高架路段西起蘇坡立交,東至清江中路西南財經大學北大門,長約2.7km,道路紅線55m,采取主線高架的形式,是連接城市中心與外圍城市組團的重要通道,道路沿線串聯了高等院校、城市居住和商業辦公等城市功能板塊。
3.2現狀特征與問題
從現狀調研情況來看,由于對街道空間缺乏整體層面的系統管控,街道兩側空間的典型特征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風貌不佳。由于街道沿線建筑建設時間較早,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建筑的功能與結構雖然能滿足居民正常使用,但是建筑外墻面破損開裂、表皮脫落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存在著安全隱患,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城市沿街建筑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多層建筑屋頂違章搭建、建筑底層商業店招牌匾與空調機位無序安放、管線外露未作隱蔽處理、防盜窗形式多樣隨意設置等典型問題,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街道空間無序混亂的感受,嚴重降低了建筑風貌的品質。
2)景觀環境不優。一方面,街道“U型空間”內綠植以銀杏、香樟等喬木和草地為主,綠化景觀的層次度不足;另一方面,現有行道樹、街角綠地等以常綠植被為主,缺乏彩葉花木,街道景觀的豐富度不足。此外,電力箱、電信箱柜等市政箱體外露,未進行景觀化處理,視覺感受不佳。
3)文化內涵不顯。根據《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9—2035)》,成溫高架路位于體現城市禮制、順應風水的東西向城市軸線上,是成都歷史城區古城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項目整治范圍內,無論是從建筑外立面還是從景觀小品、綠化植被、街道鋪裝、標志標識等城市要素,均難以感知到地域文化特色。
4)慢行體驗不好。成溫高架路輔道目前為機非混行,該種道路斷面形式加劇了人與機動車爭取有限的道路空間資源的程度,機動車侵占非機動車道的現象時有發生,使得騎行的安全感與舒適感較差。同時,街道家具管理部門眾多、缺乏統一規劃統籌,使得街道家具在空間布局上各自為政,擠占了大量的街道公共活動空間,步行空間的連續通達性受到挑戰;此外,街道空間內休憩設施不足、道路步行空間與建筑退讓空間高程銜接不足等問題也影響了人們的步行體驗感。
3.3整治思路
街道是承載城市居民公共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良好的街道空間品質是城市街道活力的重要基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德國、荷蘭等歐美國家對街道的整治改造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城市街道的整治改造呈現出從“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轉變,從“技術主義”街道設計范式向“城市主義”“新城市主義”街道設計范式轉變的發展態勢,街道整治改造更加趨向多樣化、人性化、穩靜化、文脈化和可持續發展[3-4]。本次整治工作遵循落實“公園城市”營城理念,回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風貌優化、綠化整理、設施提升等措施,提升街道空間整體品質,推動實現三大轉變。
3.3.1由建筑風貌整治向街道一體化轉變
與傳統的街道沿線建筑風貌整治不同,本次整治更加注重街道空間品質的整體性,按照街道一體化的設計理念,對街道“U”型空間內的街道沿線建筑風貌、市政設施、景觀環境、歷史風貌、地域文化、特色產業、道路交通等多個要素進行有機整合,推進風貌整治由傳統的穿衣戴帽向街道空間環境品質整體提升轉變。
3.3.2由物質環境提升向多元場景營造轉變
有關研究表明,未來的城市街道設計與管理,將更關注細節和人的感受[5]。本次整治工作在優化改善街道沿線建筑風貌的基礎上,結合街道沿線用地功能,通過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植入文體元素、優化景觀環境、優化提升商業業態、植入5G數字化應用設施等措施,營造出豐富多元的服務場景。如通過整治住宅建筑風貌、增加立體綠化、完善小區配套設施、建筑圍墻改造等措施,營造適宜棲居的生活場景;通過街道邊角空間、高架橋下空間等城市剩余空間的微更新、微改造,植入文化藝術、大運會體育運動等元素,營造多彩感知的人文場景等。
3.3.3由政府主導向共建共治轉變
傳統的街道整治大多是由政府單方面主導,是一種自上而下、大包大攬的工作方式,該方式大多只涉及風貌整治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環節,對后續的運營管理關注不足,使得風貌整治不僅資金投入大,而且居民參與度不高,往往會出現改造成果得不到居民認可的現象。本次整治秉持“共同締造”的理念,對街道風貌整治的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營管理的全過程、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搭建了政府、社會企業、居民三方共同參與的整治工作平臺,激發社會多元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街道的更新改造,讓整治成果實用好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增強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與獲得感,實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3.4整治策略
3.4.1分段整治
根據街道不同路段的功能、文化特色、風貌特征、斷面形式等,劃分不同的主題分段。梳理不同主題分段的城市功能與建筑風貌,形成不同的特色風貌分區,并通過節點設計體現其風貌特征[6]。項目從實際出發,將街道劃分為宜居都市、人文生活和活力學府三個主題段。
3.4.2分重點整治
一方面,通過實地調研、與居民和地方工作人員座談交流等方式,系統掌握各主題分段現狀矛盾最突出、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并據此確定了建筑風貌整治、道路交通優化、景觀綠化提升、配套設施完善等4大類、11項重點整治內容;另一方面,針對每一個重點整治內容,立足于街道現狀存在的問題,兼顧整治工作的經濟性、可操作性,采取一般、綜合和重點等不同程度的整治方法。如針對建筑風貌整治,根據現狀建筑所在區域、修建年代、建筑質量、建筑類型、外觀現狀、與周邊建筑風貌協調程度等因素,共梳理出58個整治點位,其中一類重點整治14個,主要對建筑立面進行全面整治;二類綜合整治31個,主要對建筑局部問題進行拆除、改造,提升整體品質;三類一般整治13個,主要對建筑局部問題進行有序梳理與修繕提升。通過重點整治,系統協調街道建筑的風貌,使整治工作盡量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4整治內容
4.1建筑風貌整治按照“輕介入、微更新”的設計理念,重點從建筑立面、底層商業界面和第五立面三個方面進行建筑風貌整治。
1)建筑立面整治。以提升建筑風貌整體品質為目標,對各類建筑風貌要素實行菜單式管理,通過拆除屋頂違章搭建、清洗修繕外墻墻面、協調外墻面色彩與建筑風格、規范外墻空調機位位置、美化隱蔽外墻管線、美化建筑外立面裝飾、加強街角和道路對景觀等節點空間建筑設計等系列舉措,提升人的視覺體驗。
2)底層商業界面。底層商業是人行走在街道過程中感知街道活力的重要界面。結合商業業態的提檔升級,以美觀化、趣味化、藝術化和亮化的設計手法,對底層商業界面內櫥窗、卷簾門、燈箱、店招牌匾、燈光照明等要素進行優化提升,營造“商業氛圍濃厚、生活氣息濃郁、文化特征鮮明”的街道界面,彰顯成都閑適安逸、樂活從容的老成都“市井文化”。例如通過將沿街花店、咖啡店等人流聚集性較強和較有特色的店鋪的櫥窗、店招牌匾、雨棚等一體化藝術設計,既能增加街道整體風貌的藝術性,還能激活街道夜間活力,也能提升街道的安全性。
3)第五立面。由于三環路、成溫高架路的道路紅線寬度較大,且成溫高架路為主線高架、地面輔路的斷面形式,根據《成都市城市既有建筑風貌提升導則》,沿線建筑第五立面以仰視為主。根據視角形式,沿線兩側建筑第五立面提升措施主要以屋頂綠化和檐口綠化為主。
4.2慢行環境整治
通過對慢行系統、機非分離、規范停車、街道設施等4個方面的整治,營造安全舒適的慢行環境。
1)優化慢行系統。按照步行優先的原則,通過適當壓縮機動車道或限制通行、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物理隔離、路側綠化帶后移并結合建筑退距空間一體化打造等方式,為行人步行和騎行提供寬敞有序、安全便捷的慢行空間,與路側綠帶等形成互聯互通的慢行網絡系統,引導市民綠色出行。2)改造斷面形式。通過合理的交通組織,采用標志標線、綠化帶隔離等方式,重點對成溫高架路地面輔道進行機非分離,營造安全順暢的騎行空間。
3)規范地面停車。一方面,街道沿線按照綠色交通示范段的標準,沿路緣石劃定設禁停或臨停線,避免機動車長時間占用非機動車道停車;另一方面,在保障人行通暢的前提下,結合人行道設施帶、路側綠化帶、建筑退距空間等區域設置非機動車停放點,規范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的停放。4)完善街道設施。按照《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要求,根據街道功能需要,結合公交站點、商業店鋪、小區出入口、街角綠地等人流活動密集場所,因地制宜地設置城市家具、休憩、文體、便民服務、景觀照明等設施并融入5G、智能監控等智慧技術,提升街道公共服務水平。
4.3景觀環境整治
針對現狀綠化景觀層次感、豐富度不高,市政箱體視覺效果不佳等問題,從增綠提質、增花添彩、市政設施美化3個方面,營造綠滿蓉城、花重錦官的景觀環境。
1)增綠提質。以建筑屋頂、陽臺、高架橋橋柱、建筑圍墻為重點,實施立體綠化,增加豎向綠色觀賞界面,提高街道的綠視率;拆除違建圍墻、商業裙房,打開街道界面,增加綠化感知度,讓地塊內的綠化逐步向街道滲透;針對現狀綠化缺乏的路段,增補移動花箱,增加沿街綠量;按照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系統梳理現狀植被,保留銀杏、香樟等長勢較好的原生樹木,修剪遮擋住宅日照的喬木,增植慈竹等代表成都特色植物,豐富綠化層次。以成溫高架路與三環路交叉口為例,規劃保留現狀長勢較好的香樟,并在行道樹、街角綠地內增加合歡、鼠尾草、美女櫻等植被,打造四季有景的舒適宜居街道。
2)增花添彩。在現有街道綠化的基礎上,增添迎春、小花風鈴草、鼠尾草、美女櫻、藤本月季、藍雪花、紫薇、木春菊、千日紅、芙蓉等易存活、耐修剪、效果佳的彩色花卉苗木,豐富視覺層次和景觀色彩。
3)市政設施美化。對于成溫高架路沿線現狀排列無序、私搭亂接、跨街鏈接的各類架空管線,結合道路各段兩側建設條件,建議有關部門盡量采取下地敷設;對于難以下地的路段,建議采用多桿合一的方式,有序規整線路。與此同時,在不影響電力、通信市政箱體、消防栓、地鐵采光井等市政設施正常使用的基礎上,采用綠化遮擋、設置格柵外罩或者采用藝術彩繪等多種方式對其外觀進行美化,提升趣味性與藝術性,弱化設施的對行人的視覺干擾。
4.4文化展示利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塑造街道魅力與特色的重要基礎。通過深入挖掘本地市井文化、美食文化、金沙文化等文化資源,并結合大運會城市大事件,將文化符號融入到街道沿線的建筑鋪裝、建筑立面、標識系統、街道家具、景觀小品等要素中,形成層次豐富、風格和諧的街道景觀,塑造體現成都味道、展現老成都記憶的特色街道。
5結語
街道風貌整治的目標是提升城市品質。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交通型街道的風貌整治已不再是傳統的穿衣戴帽工程,而是以人民為中心、以提升人對街道感知的舒適度為出發點,從建筑風貌、景觀環境、慢行環境、文化展示等方面提出整治策略,提升城市品質。本文以成都“一館一線”項目為例,對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的方法路徑進行了初步思考與研究。對國內其他城市交通型街道風貌整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Z].成都:成都規劃院,2019.
[2]顏迎雪,李璞,胡雙梅.談城市“雙快”路沿線建筑風貌改造設計:以成都市二環路沿線兩側建筑立面綜合整治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14):276-277.
[3]鐘虹濱,錢海容.國外城市街道改造與更新研究述評[J].現代城市研究,2009,24(9):58-64.
[4]王亞男.以金川工業區為例論城市街道側界面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21,47(10):27-28.
[5]奚婷霞,匡曉明,朱弋宇,等.基于人感知維度的街道更新設計引導探索:以上海市靜安區彭浦鎮美麗街區更新改造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9(增刊1):168-176.
作者:張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