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2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抓住馬克思主義思想普遍真理的基本內核,強調思想騫續的連續性;同時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所遇到的各具體問題,突出色彩鮮明的階段性。本文基于發展史的視角,旨在探討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到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過程中各階段的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并有助于有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特征;發展史視角
1899年《泰西民法治》印刷出版并傳入中國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進步思潮開始在中國零星傳播,這種思想也漸漸吸引了中國一批救亡圖存的仁人志士、愛國知識分子的關注。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將馬克思主義正式確定為指導思想。在近代中國歷史的各階段,正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具體問題相結合,才在各階段有效地化解了矛盾,解決了困難,取得了勝利。為此,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底是偶然抓住的救命稻草還是歷史的必然前提,此為研究其基本特征的前提條件,再進一步從發展史的視角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論文范例:論馬克思主義是改變世界的實踐力量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偶然際遇還是歷史必然?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植根與發展到底是時至中華民族在歷史危亡之際,為圖存富強而偶然抓住的救命稻草,還是因馬克思主義本身高貴的理論特質而具內在的歷史必然選擇?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一經被中國有識之士掌握就能夠生機勃勃,并且不斷中國化,一是由其本質規定性所決定的,二是由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的現實需求所決定的。
一是由其本質規定性所決定。就立場而言,馬克思主義始終代表的是廣大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一套完備嚴謹的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學說,為人類社會一切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民族爭取解放與獲得自由提供理論支撐,既有科學的世界觀導向,也有縝密的方法論指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但其絕非是本本式的教條主義。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只有與各國當時的具體國情社情民情相結合,才能有效發揮其在實踐中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馬克思主義不斷順應時代發展主題,能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始終隨著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推進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發展著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緊密地與各國具體實踐高度相聯,具體表現形式是各國共產黨充分將其基本原理同國家的基本國情、時代使命特征相結合,對國家和民族在新階段下所遇的系列新問題做出科學的理論闡發,并以之指導國家建設,以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與時代化。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雖然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俄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卻并未為中國的革命提供現成的具體方案與路徑。因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否能在當時的中國占據一席之地,一定意義上是取決于對之的需要程度,也取決于我國當時的思想理論界、共產黨人對之的理解與運用程度,以及與國情、社情、民情的契合度和融合度。溯源反觀可見,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以后,為中國工人運動提供了思想指導,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結合,中國共產黨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因此,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馬克思列寧主義便不可或缺的成為了指導思想。
在如何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關鍵問題上,黨成立初期由于受經驗缺乏、時事混亂等因素困擾,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錯誤使革命實踐蒙受了一些損失,但從長遠與全局著眼,黨始終領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前進,不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各階段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的“兩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進行了豐富和發展。
二是由國家的現實需求所決定。封建時代的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歷經西方以“鴉片輸入”和“財富流出”方式掠奪之后,中國逐步淪為了一個半殖民半封建國度,經濟落后、政治腐敗、體制陳舊、文化迂朽的中國陷入了國破家亡的民族危機之中。為扶國家于既倒,救民族于水火,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足,一大批愛國志士投身于救亡圖存的艱辛探索,但皆以失敗告罄。
此時,俄國革命的勝利曙光為我國的前途點燃了希望,革命的現實困境倒逼著愛國志士們圍繞中國的實際問題,借鑒俄國經驗,以馬克思主義指導進行革命實踐,究其本質就是將中國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期,年幼的中國共產黨既面臨復雜的斗爭環境下,又受黨內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影響,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創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革命道路,科學全面地對革命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有力回應,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以現代化建設探索,雖然因生產力及其落后、經驗缺乏等主客觀因素導致實踐受挫,但是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1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新時期,黨領導人民堅決打破“兩個凡是”思想枷鎖,堅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導向,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剖析當時代中國的實際問題,通過系列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黨和國家前進途中的根本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
進入21世紀,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情勢,共產黨人更加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不斷地結合到我國建設改革征程中,通過系統梳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各方面經驗,不斷總結各階段得失,先繼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進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階段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遺余力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陸續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目標,以及“四個全面”等戰略布局。
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等實踐活動,必須立足于中國各階段的國情、社情與民情,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國各階段的時代特征與具體實際相融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真正的踐行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在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些共性特征。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邏輯規律,是更好地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預設前提。
一是實踐化特征。任何理論都是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卻又高于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人類解放的普適性理論的價值之所在。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一文中明確講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主要缺點是: 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顧名思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過程,因此,“實踐化”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扎根于中國并不斷先前推進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指導下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細察中國的革命與建設、改革與發展,其本質上是一部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史詩,同時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歷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長期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方法的指導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緊密與革命、建設、改革與發展中所面臨的系列階段性復雜問題相聯系,不斷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促進發展的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正是在此間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在逐步拓展與升華。
二是理論化特征。回顧中共共產黨百年的光輝歷史,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不斷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不同階段具體問題不斷結合,同時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再指導實踐的歷史過程。在此間,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源泉,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本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日益完善,已經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拓展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正是在繼承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在新時代對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的理論創新。
這一系列最新理論成果無不昭示著,黨在新時期新階段新常態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科學性、求真性與系統性,這些思想將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將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不斷創新, 將更好地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從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以早日實現“雙百目標”的中國夢。
因為若是社會實踐不以革命理論為行動指南,實踐就會變得盲目無從。馬克思主義并非是無窮盡的真理,其真理發展道路之所以能可持續,仍是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因此,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的,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東西要讀,其基本原理也必須堅持,但是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要注重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具體社會實踐推進齊頭并進“雙向共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要勇于直視前進征途中的挫折與困難,在困難中凝聚共識,以強大的理論認同感,助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三是民族化特征。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的序言中指出“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以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前提,所以,其必然內含民族化特征。正如毛澤東所言“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 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 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 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 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4
一方面,從文化層面看,儒家“孝悌”、“仁義”等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正是儒家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促成了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后,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備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即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資源,同時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從社會發展層面看,現代性在不同的區域空間和國別民族有各異的呈現形式。中國現代性的萌發與構建,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緊密相連,這是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與發展方向所規定。
四是時代化特征。馬克思主義是起源于德國,然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經傳播至全球各地,在環境適合的地方扎下根來,并隨著時代階段的推進不斷發展壯大,這顯然從整體上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應在時代化基本特征的范圍之列。馬克思曾指出“我們只能在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 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 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5,這表明馬克思主義傳播要與實踐同步推進。
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征,準確反映時代要求,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其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而更好地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6,即是內在地要求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同時注重把中國實踐的具體情況與馬克思主義更加緊密地聯系,從而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溯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新進程,應該是肇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其過程與經驗的梳理與總結,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與成形,對其全面系統、辯證科學的凝練與深化。“鄧小平理論”在回答社會主義建設系列基本問題時,形成了關于“是什么-怎樣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分析范式,也概括出了馬克思主義堅持“與時俱進”品格。基于歷程視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抑或是將馬克思主義分析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同中國各歷史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相聯系,在普遍真理與基本方法的導引下走出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這是在與時俱進高貴品質的牽引下進行的實踐探索,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特征的體現。
三、余論
就實質而言,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與發展各階段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即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有學者曾經從與時俱進性、民族性、創新性、集成性等十個方面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規律,這些個中規律既相互獨立又共同發生作用。
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呈現的基本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基本方法、基本立場的內在特質,在中國各階段外化于表的具體形式,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內在規律在中國的映射。基于發展史的視角,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對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之義,以及對其進行整體建構與階段解構,并在新時期新階段有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指導價值。
作者簡介:王元聰(1986-)
參考文獻:
1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2(22).
2馬克思, 思格斯. 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頁。
3 馬克思, 思格斯. 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頁。
4 中央檔案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卷).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頁。
5 馬克思, 思格斯. 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頁。
6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06年10月23日。